我和我的祖国 | 中国电影学科开拓者——宋家玲
共和国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新闻传播事业的守望与记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之际
让我们一同走近这项光荣事业背后的
拓荒者 教育者 传承者
他们的奉献是国家飞跃的动力
他们的故事是我们最好的献礼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
中国电影学科开拓者——宋家玲老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宋家玲老师篇
本集导演:于然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分会共同推出了系列专题片《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人物志》
出品人:高晓虹 总导演:何苏六、秦瑜明)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宋家玲老师?
“自己还算比较有激情”
1959年,时为少年的宋家玲怀揣着自己的作家梦,踏入北京广播学院的大门,开启了在广院四年的大学生活,与广院正式结缘。
1963年,毕业后的宋家玲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做文学编辑,为后来通过实践充实教学、顺利适应教师岗位做下了铺垫。
1969年,由于学校的邀请和自身的兴趣,他回到母校文编系任教,与广院再续前缘。回忆起第一次上课时的情景,宋家玲老师说:“面对同学们,自己还算比较有激情。”
△ 宋家玲老师工作后重回广院
从此,宋家玲老师在教师岗位上坚守了三十多年,兢兢业业,成为中国电影学科的开拓者,为电影创作、教学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要表现一个真实的周恩来”
1988年,丁荫楠导演的拜访改变了宋家玲在学校安心教学的生活,为他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机缘,也对他以后的创作和教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两人初次见面便相谈甚欢,也正是这次见面丁荫楠选择了宋家玲老师作为电影《周恩来》的编剧。
△ 宋家玲老师年轻时,投入创作
《周恩来》这部电影源自于导演自主创作的欲望,主创人员自愿参与,不讲报酬。当时丁荫楠导演对宋老师说:“咱们三个人联合编剧,我也拿钱,我也上名,你还得听我的。”尽管这个要求听起来有点“蛮横不讲理”,宋家玲老师都坦然接受。
△ 丁荫楠导演高度评价宋老师
为了塑造真实生动的周恩来影视形象,宋家玲老师做了详尽的文献考证。为证实“9·13事件”,宋家玲采访了周恩来的卫士长张树迎等重要当事人,使“9·13事件”第一次呈现在电影中。
作为编剧,本不用跟组,但宋家玲老师始终跟组,负责到底,最终成就了迄今为止刻画周恩来总理最成功的人物传记片,也成为丁荫楠导演心中最好的合作者。丁荫楠导演说:“我跟宋老师合作应该说是在我一辈子当中最好的,也是在一块比较默契的。”
“第一要务就是要讲好课”
尽管宋家玲老师兴趣在创作上并且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他仍然将讲课教学视为第一要务,创作也是在为讲课服务。宋家玲老师称自己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教学研究,另一方面搞创作。这使得宋老师的教学风格更具个人特色。
电影《周恩来》的创作经历使宋家玲老师在教学方面走上了更高的台阶。将创作经验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用电影丰富电视教学,“实用”成为对宋家玲老师的课程最真实的评价。
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宋家玲老师为电影创作与教学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但他只是谦虚地表示“尽到力了”。看到自己的学生做出比自己还要好的成绩,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宋老师倍感安慰。
已经退休的宋家玲老师继续带领学生进行创作,但他并未停止对教学的思考,他认为现在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同学们建立一种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成绩。
从教三十多年,宋家玲老师身上有着区别于其他老师的浪漫,他不仅是一位教授和编剧,更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句流露着一股温暖的气息,向我们传递着积极人生的意义与人世间的美好。
△ 宋家玲老师作诗《金钥匙》
感情锈的太久
地球上带锁的门太多
我们都期望一把结实的金钥匙
我们不缺失铸造钥匙的金子
只是铸造金钥匙的手太少
还有时间尚未热起来
我们每次都来交换金钥匙
一道道门就会打开
就会有童话生出
阳光透进来
空气透进来
心就不会长苔藓就不会发霉
美丽的心灵永不会消失
电影学科勇开拓
鹤发银丝映日月
丹心热血沃白杨
满城桃李永流芳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编辑/姚利明
美编/牛 耕 林欣怡 张开妍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洁